“十二五”時期將處于重要的戰略轉型期,浙江省造紙工業發展將面臨著知易行難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考驗。壓力主要來自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原料(燃料)供求矛盾加劇,節能減排壓力加大,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等方面。“十二五”時期將步入產業結構全面調整期,必須把握好這個發展階段,瞄準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科技創新型綠色紙業發展總目標,緊緊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項根本任務,力求“資源、環境、結構”三個發展瓶頸有所突破,這對浙江“資源小省、經濟大省”更具有戰略意義。充分發揮浙江造紙工作者的智慧,緊緊依靠科技進步,更有效發揮造紙產業“低碳、綠色、可循環”的突出特點和優勢,把壓力變動力,加快轉變增長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推進浙江特色現代造紙產業建設,繼續保持走在全國的前列,加快由造紙大省向造紙強省的戰略轉變。
2012-2016年中國造紙工業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潛力研究報告
1 總體發展
通過“十二五”時期的發展,浙江省造紙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生產集中度有較大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全面提升,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水資源和能源等消耗大幅度降低,造紙產業競爭力明顯加強,行業經濟效益穩步提高,積極轉型,理性增長,構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現代造紙工業體系。
2 企業結構
引導和鼓勵浙江省內造紙企業通過兼并、聯合、重組和改擴建等形式,淘汰落后產能,形成5~6家年產10 0萬噸以上大型企業集團,20家30萬噸到50萬噸具有先進水平的紙板企業;形成2家年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5家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10家年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特種紙企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努力培育成長型、創新型中小企業,向“專、精、特、優”方向發展。
3 產品結構
適應多元化消費市場需求,形成多樣化的紙和紙板的產品結構,在特種紙和包裝紙領域繼續保持全國領先的地位。
重點是:做大瓦楞箱紙板;做強高檔白紙板;做精特種紙。瓦楞原紙和箱紙板要適應多元化消費市場需求,產品向高強度、低定量發展;白紙板要隨著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適應食品、飲料、日化、醫藥、服裝等行業對包裝用紙質量的要求;特種紙要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低定量、功能化、替代進口方面發展。
4 技術結構
產業升級面臨技術支撐的挑戰,要堅持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與自主開發相結合,重點推廣節能、節水、節材、三廢治理、高效造紙化學品應用、生物化學等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使浙江省造紙工業裝備、生產工藝技術整體水平上一個新的臺階。
5 節能減排
實現浙江省造紙行業污染物全面達標排放;綜合治理、治污從源頭抓起,在全行業實現清潔生產,達到驗收標準。特別要提高廢水回用率,實現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水資源消耗達到A級標準,能源消耗下降14%,C O D總量下降10%。努力做到增產、減污、降耗。
6 發展速度
總的來說要積極轉型、理性增長。轉變發展思路,防止低水平擴張,由數量主導型向上質量、上檔次、增效益上下功夫。在優化結構、節能降耗、增產減污、保護環境的前提下,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十二五”期間,浙江省造紙工業機制紙和紙板產量的增速與我國GDP增長率相適應,到“十二五”末期機制紙和紙板產量達到1800萬噸。
5、 中國桉樹產業出路在哪里
21年來,桉樹產業在中國歷了3~4個輪伐期,已生產了2億立方米左右的木材。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每年生產桉樹原木6000萬立方米,價值約在300~400億元。在中國,桉樹已經支撐起了一個發達的木材工業群,其中特別是制漿造紙產業和人造板產業。
我國雖早已經大量種植桉樹,但桉樹在中國工業化地發展,應該從1990年紀念桉樹引種100周年時算起。21年來,桉樹產業在中國歷了3~4個輪伐期,估計已生產了2億立方米左右的木材。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每年生產桉樹原木6000萬立方米,價值約在300~400億元。在中國,桉樹已經支撐起了一個發達的木材工業群,其中特別是制漿造紙產業和人造板產業。
但與此同時,桉樹卻被人為安上了許多邪惡的罪名。流傳最多的說法是桉樹“林下不長草,林上沒有鳥”,“桉樹有毒、吸肥、耗水”。近些年來,南方有些地方政府甚至下達了“禁桉令”,這讓中國南方桉樹的發展,成了一個社會問題。桉樹在中國的發展,務必理性分析與看待。
矛盾并非來自桉樹本身
桉樹的問題到底在哪里?北京中林聯林業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侯元兆為本報記者進行了詳細分析:
侯元兆說,早期的桉樹發展沒有規劃,的確導致了一些生態問題。在早期,南方一些地方為了招商引資開發荒山,千方百計尋求投資,造成集中連片的桉樹林取代了原有天然植被。“特別是當造林者不懂技術的時候,問題就更嚴重。例如,常見有順著山坡縱向植行的現象,或者用重型拖拉機上下坡開墾。這哪能不破壞生態呢?”他認為,要發展桉樹,但是發展不等于無規劃、無引導;雖然政府鼓勵發展商品林,但發展這種商品林涉及土地利用方式,還涉及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同于發展普通商品。“遺憾的是,長時期以來,這兩個錯誤我們都犯了。”
此外,早期的桉樹發展,使用的是農村集體的土地,企業以很低的價格從村集體那里租地造林,一般都會獲得豐厚的回報,但是這一發展的背后有一個巨大的空洞,就是沒有村民的支持。“村民在發展中被邊緣化了。這就必然導致造林者越是盈利,社會矛盾越是尖銳。這是很多人反對發展桉樹的一個深層原因。”
侯元兆認為,20多年來,中國發展桉樹的主要問題是出在發展規劃缺位和廣種薄收上。這既有政府部門的責任,也有企業的責任。
擯棄傳統模式是關鍵
侯元兆說,中國必須繼續發展桉樹,中國需要桉樹。“今后不是不發展桉樹的問題,而應當是科學發展桉樹的問題。從戰略上來講,中國必須在適宜的地區,以適宜的樹種,采用高度集約經營的模式,發展木材培育產業,否則中國沒有辦法滿足巨大的木材需求。這同農業上發展糧食生產基地是一個道理。”
但是,今后的桉樹發展,必須要做出某些重要改變。侯元兆提出4點意見:
第一,企業必須改變廣種薄收的思維,樹立發展產業帶的思想,最好是圍繞自己的工業中心發展高產原料基地。企業如果在自己的原材料生產基地上,致力于提高單產,則或者會創造出把一部分人工林地退還給天然植被的機會,或者會成倍增加自己的原材料供應。侯元兆說:“這樣的策略,無論從管理還是從運輸方面,都會為企業減少成本增加利潤,而社會又何嘗會加以反對呢?”
第二,地方政府應制定桉樹發展規劃與規則,引導桉樹的科學發展,而不是因噎廢食,下達“禁桉令”。侯元兆舉例,印尼、巴西等國都允許發展桉樹工業原料林。但是,他們的發展是理性的發展,既鼓勵發展農作方式的桉樹林,又保護發展區域的生態環境。就是說,在規劃的發展區,工業原料林的單片造林面積都不大,中間還保留一些原生植被,“這就是"鑲嵌式造林"。這種理念,在我國很欠缺。”
第三,適當引用近自然育林技術,改善桉樹林生態環境。侯元兆說,在桉樹的發展中,這一原則的引用主要表現為:加大造林株行距,故意促進林下雜草生長,讓雜草肥地,減少化肥用量,長久維持地力;在造林區搞鑲嵌式造林,有意保留造林區內的部分天然植被,借以保護生物多樣性;改挖明穴為打暗穴,減少水土流失,提高工作效率;采伐枝椏和伐樁留地,促其腐爛肥地等等。所有這些措施,一方面可改善造林區的生態環境,另方面企業可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第四,企業應適應時代的變遷,降低桉樹紅利期待。侯元兆質疑:“短短20年,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境內外企業投資發展桉樹工業原料林?根本原因是發展桉樹商品林成本低、回報高,甚至還可以謀求到一些土地紅利。”但是,時過境遷,造林企業如果不想移師它國繼續尋求短暫的低成本時代,那就唯有在降低紅利期待的同時,尋求新的突破,這才是出路。“我們建議這些企業,走提高單產的道路,并適當引進一些新理念、新技術,可持續地經營自己的原料林基地。”侯元兆說。
更多相關文章
·紙張克重是否越小越好?
·誰能告訴我紙張克重與紙張厚度的對應關系呢?
·減輕紙張克重的方法有哪些?
·紙張克重與磅重的換算如何換算?
紙板耐破度儀
紙張定量儀,紙張定量測定儀
紙箱抗壓強度試驗機
紙板邊壓強度儀